麦积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,被誉为“东方雕塑陈列馆”。千百年来,石窟内的雕像历经风雨,依然保持着神秘的微笑。而在这微笑背后,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文物保护工作者,他们用青春和汗水,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今天,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,走近这群“石窟守护者”。
“悬崖千重梯,洞窟如蜂房”,在麦积山的崖壁上,雕凿着221座洞窟,现存造像3938件,壁画1000余平方米,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。不同时代的石窟艺术瑰宝,在这里一览无遗。第133窟的小沙弥眯着双眼,嘴角上扬,天真烂漫“微微一笑”,触动无数游客的心。第44窟的造像更因为慈祥平和的微笑被称为“东方美人”。这些穿越千年的微笑造像,成了麦积山石窟标志性的文化IP。
麦积山石窟地处林区,多雨潮湿的气候导致塑像和壁画容易出现空鼓、开裂、脱色等病害,给石窟保护带来了极大挑战。近几十年来,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、文物保护工作者坚守荒野,涉险绝壁,通过加固修复、渗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各类保护措施,古老的麦积山石窟转危为安。90后的文物修复师张斌,日复一日地下绣花功夫,有时候修复一处起皮的壁画,就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。
针对不同年代、不同用料的雕塑和壁画,修复师们会专门从麦积山周边地层中寻找合适的修复泥土,甚至会认真选择和泥所用的水。
这几年,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不断完善传统的“喷、锚、粘、托”技术上,引入X射线衍射仪、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高科技分析仪器,为保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。如今,麦积山石窟已完成50余个洞窟的保护加固,200余身塑像、200余平方米壁画的修复。
在麦积山石窟,平时的日常巡护也至关重要。胡军舰和同事们只要进入工作区域,就会自动开启“鹰眼”模式。大多数时候,只要凭肉眼观察就能发现细微的变化。
目前,麦积山石窟依托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,建立了文物风险监测预警体系,对石窟大环境、洞窟微环境、文物本体等进行实时监测,提升了麦积山石窟的风险管控能力。此外,这两年,麦积山石窟还借助数字化采集、3D打印技术等手段,以多种形态“活起来”“走出去”。
(记者手记)守护千年瑰宝,传承中华文明。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与时间赛跑、与岁月抗衡,用奉献与热爱守护着麦积山石窟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,麦积山石窟也正以崭新的姿态,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。
甘肃台报道
来源: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
记者:李维宇 姚辉 天水融媒
编辑:何思哲
责编:王学睿
主编:张建兵
版权声明
1.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。
2.所有原创作品,包括但不限于图片、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、信息等,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,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。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.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。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,请致电0931—8688154